接上篇,今天继续分享北京城市实验室2015年会的演讲笔记第10-17篇。这几位演讲人中,既有来自计算机科学的年轻学者,也有来自规划设计单位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既有国内重点高校规划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也有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实验室的研究员。BCL汇聚众智,探讨《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规划与研究》,观点火花频现。
10.城市数据画像
王静远博士来自计算机学院,他对城市科学领域的关注为城市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此次提出城市数据画像(Urban Data View)的概念,意指用数据的手段全方位展示城市动态。在演讲中,他阐述了城市数据画像的数据平台和画像应用的几个案例。

11.乡村规划4.0
王鹏主任认为,乡村以其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向往,与大多视线集中于大城市不同,他认为城市规划的未来在于乡村。
如何应用新技术和新数据,结合城市、数据、乡村和文化来进行乡村复兴、多元价值塑造和空间管理是他长久思考的课题。乡村规划1.0到4.0就是在信息技术变革中一个从关注物质空间到关注人的转变过程。

12.解构与重构:后50%中国城镇化的空间研究与规划
王伟老师的思考源于中国改革开放时空路径背后隐藏的逻辑,并试图回答城镇化在未来的“后50%期”将面临怎样的一个中国。
改革开放至今,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释放的剩余农产品与剩余劳动力,使人口得以向城市聚集;特区城市吸引的外商投资以及工业园区,使资本得以向城市聚集。人口与资本的聚集共同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但与此同时整个国家开始面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信仰等诸多方面前所未有的解构。
而面对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解构过程,我们还未做好准备。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并释放着人们的空间移动性,因此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都需要以流动的方式理解中国城市。
解构的同时,中国城市面临着重构的挑战,而重构源于九个新常态下的全方位转型,是“从空间的生产,到关系的生产,再到关系-空间的再生产”过程。在过去十五年,资本驱动着房地产商进行着空间的生产。
而在未来十年内,互联网、物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破碎化的社会关系开始实现网络社群重构,进而推动关系的生产。虚拟空间的产生则将带来“关系-空间”的再生产。从空间的生产,到关系的生产,再到关系-空间的再生产,后50%的中国城镇化面临实现自我修复的机遇。重构是一系列的等量交换与高值置换。
在此重构的过程中,大数据的出现与兴起恰逢其时地推动了规划的转型。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以规划为工具来建设城市,以土地抵押来发展城市成为重要特征。
而在未来,规划师队伍会出现三种分化,即为政府服务的智库外挂、为商业服务的产品研发,以及为民众服务的平台设计。在此重构文明、重构信仰、重构秩序之际,如果真正站在人本城镇化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则使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成为一个伪命题,因其依然更多立足于土地城镇化。增量规划永远存在,是越来越具有人文关怀和尊重生物多样性的新规划。

13.从中国动力学洞察动态中国
线上VS线下:揭示复杂系统的时空数据
百度搜索感知用户线上需求,百度定位感知用户线下移动行为。二者结合,前景无限。比如通过打通用户的线上检索、线下位置数据,可以挖掘用户的出行行为,预测用户未来的服务需求。
短途同城游预测
吴博士的团队开展了针对北京的短途旅游预测,他们区别了非本地人和本地人出行特征、区别了安卓用户和IOS用户出行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周末去哪儿』旅游推荐Demo,根据百度掌握的用户信息,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出游地点。

餐饮业的用户、位置和服务

根据积累的数据,他们对比了星巴克和海底捞用户就餐的行为特征,包括从周一到周日餐厅的用户数量变化,每天各个时间段的用户数量变化,用户就餐的出行距离等,都可以总结出用户的就餐习惯。

根据服务需求的时空分布,可以分析哪些区域的需求未被满足,从而对服务业空间的选址进行位置优化。他们尝试评估海底捞、星巴克、全聚德的店面选址,并可以提出优化建议。

智慧城市相关分析

在城市人口流动方面,可以通过用户的位置数据,进行人群实时监控与预警,也可以分析城市内人口流动网络、城市间的流动网络等。

此外,百度还即将推出O2O的用户分析,基于位置数据、查询数据和数据挖掘,共同形成智慧的用户分析。这也许是将城市数据与商业选址结合起来的非常有商业价值的尝试了。

14.在2020年我们如何通过轨道旅行?基于真实数据而不是大数据的分析

许老师开篇列举了以大量、杂乱、无章、未清洗、非结构化、多源、多维度为特点的“大数据”,认为具有精确时空维度、规划信息、政策导向的小片段或面板数据作为“真切”数据,获得难度更大,但对“精确规划”和 “大模型”也更重要,如大规模的计算(空间句法、区域客运流量分配)、HSR网络演化规律、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联系、Urban computing、城市空间调整和用地布局评估等。

“真切”数据反映出,2015年初中国高铁里程已达1.65万km,连接了所有人口超过 50 万的城市,同时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已达3500 km,3亿人可以从高速铁路到城市轨道交通上进行转换,乘坐轨道交通可以换乘高速铁路到达全国的695个县市。

高铁在区域上将成为“最直达”的运输方式,以7小时阈值计算可达范围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城市网络,将主导未来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方向。

15.从“大数据”迈向“精准数据”——来自“精准医学”的借鉴与思考

在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领域,要迈向“精准数据”则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化:


  • 精准尺度:准确把握数据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并精确定位数据尺度对于相关研究问题的适用性;


  • 扩展厚度:获取与整合个体的多个变量,从“物质论”下有限、单一的精准数据(如年龄、性别等数据)向“人中心论”下无限、多元的精准数据(如文化、消费倾向、心情等数据)拓展;


  • 寻求关联:寻求数据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多层数据,建立复杂模型,在不同数据间进行移植校验;


    • 预测为本:由于规划的未来导向性,应当运用数据分析结果充分指导未来城市活动的预测。